中国文化常识汇总(2)
24.《孙子兵法》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兵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军事著作,被誉为“兵学圣典”,其作者是春秋时期著名的军事家孙膑。
25.幸,封建时代称皇帝亲临,也是对动荡局势下皇帝离开京城的讳称。
26.尚书,是中国封建时代政府高官的名称,唐时称六部的正职为尚书。
27.大赦,是赦免的一种,是指古代帝王以施恩为名,使特定犯人免于惩处的制度。
28.职贡,古代称藩属或外国按时向朝廷进贡。不修职贡意味着对朝廷不忠。
29.弱冠: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但体格未壮,所以称作弱冠,后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
30.太宗:君王死后会建筑专属的家庙祭祀,被供奉时所称呼的唯一名号叫庙号。如“太宗”和“康熙”都是庙号。
31.迁:在古代可指变动官职,通常指晋升或调动。如“累迁”、“以功迁”。有时也指贬谪、放逐,如“迁谪”。
32.寅、巳:古代的纪时法有天干和地支纪时法。“寅”“巳”采用地支纪时法,寅指三时到五时,巳指九时到十一时。
33.《礼记·学记》云:“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遂有序,国有学。”党庠、遂序、国学指各级各类学校。
34.井田是我国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度,西周时盛行。那时,道路和渠道纵横交错,把土地分隔成方块,形状像“井”字,因此称作“井田”。
35.章句之名,是离章辨句的省称,是分析古书章句读的意思。作为一种注释,章句不像传注类注释那样以解释词义为主,而着重于逐句逐章串讲、分析大意。
36.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轼、苏洵、苏辙、欧阳修、王安石、范仲淹合称唐宋八大家。
37.阳、阴:山的南面、水的北面为“阳”;山的北面、水的南面为“阴”。
38.城郭:城墙有内外之分,里边的一道为“城”,外边的一道为“郭”。“望晚日照城郭”一句中,“城郭”泛指城墙。
39.晦:农历每月初一为“朔”,十五为“望”,最末一天为“晦”。
40.桐城,地方,“桐城姚鼐记”以“桐城”标明自己所属文学流派。
41.客,指外来的人,与“主”相对。也指外出或寄居、旅居他乡的人。
42.苏洵《六国论》中的“六国”指与秦国并称的包括郑国、魏国等六个诸侯国。
43.“丹青”中丹、青本是两种可作颜料的矿物,因为我国古代绘画常用朱红色和青色两种颜色,丹青成为绘画艺术的代称,后也可指代史册、史籍。
44.黔首,战国时期和秦代对百姓的称谓。当时平民用黑巾裹头,称为“黔首”,后来成了平民的代称。汉贾谊《过秦论》:“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45.“龆龀”指儿童换牙,文中指的是进入童年时期。古人常用生理特征来代指年龄,如黄发指老人,垂髫指儿童。
46.“鳏”是对无妻或丧妻者的称谓,文中指的是丧妻。古代有“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的说法。
47.“昆弟”即“兄弟。”“昆”指哥哥。“昆弟之好”指兄弟般的情谊。
48.“七十岁”被称为“古稀”,“六十岁”被称为“花甲”,“八十岁”被称为“期颐”。
49.“乡试”是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之一,一般在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因放榜之日桂花飘香,又称“桂榜”。凡中试者均可参加次年在京师举行的会试。
50.“休致”指官吏年老辞官,后泛指辞官,“致仕”、“悬车”、“乞骸骨"亦有此意。原品休致指享有原来官职的品级而告老退休。
51.“丁内忧”指遭父母丧事。源于汉代,父母死去,官员必须停职守孝,不准为官,如国家因特殊原因强招丁忧的人为官,叫做“夺情”。
52.“户部”是尚书省下属的六部之一,长官为尚书,副职称侍郎。掌天下土地、户籍、赋税、财政收支等。其他还有吏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53.州,地方行政区域的一级,相传尧时分天下为九州,到宋时州已很多。
54.宣和二年,这是年号纪年,自汉武帝起有年号,一个皇帝一个年号。
55.郡守,官名,指一郡之守,汉景帝时改称太守。
56.京畿,指国都及其附近的地区。唐朝将长安城周边地区分为京县和畿县,统称京畿。
57.谏议大夫:秦代设置郎中令之官,专掌议论,东汉起改称谏议大夫。唐宋时期分为左、右谏议大夫,专掌朝政阙失的讽喻规谏,甚至有权力驳回明显不合理的诏书。
58.薨: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也可以用于皇帝的高等级妃嫔和所生育的皇子公主,或者封王的贵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