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位置:首页——>>资源平台——>>语文——>>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内蒙古页面)
语文 初中同步 中考 高中同步 高中学业水平测试 高考 学科竞赛 自主招生 作文 其他
高中学业水平测试目录导航
一轮基础复习
必修一 |
粤教版 鲁教版 语文版 北京版(08版) 鲁人版(08版) 苏教版 人教版
必修二 |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鲁教版 语文版 北京版(08版) 鲁人版(08版)
必修三 |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鲁教版 语文版 北京版(08版) 鲁人版(08版)
必修四 |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鲁教版 语文版 北京版(08版) 鲁人版(08版)
必修五 |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鲁教版 语文版 北京版(08版) 鲁人版(08版)
高一 |
华师大版(上) 人教普通版(第一册) 华师大版(下) 人教普通版(第二册)
高二 |
华师大版(上) 华师大版(下) 人教普通版(第三册) 人教普通版(第四册)
高三 |
华师大版(上) 华师大版(下) 人教普通版(第五册) 人教普通版(第六册)
选修系列 |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北京版(08版) 鲁人版(08版)
选修1 |

一轮复习 |
全国通用版
二轮专题复习 |
基础知识及其运用专题--字音和字形 基础知识及其运用专题--重要和常用词语理解与运用 基础知识及其运用专题--辨析和修改常见的语病 基础知识及其运用专题--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基础知识及其运用专题--扩展语句、压缩语段 基础知识及其运用专题--选用、仿用、变换句式 基础知识及其运用专题--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 基础知识及其运用专题--修辞方法 基础知识及其运用专题--作家作品常识 阅读专题--论述类、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专题--文学作品阅读(包括散文、诗歌、小说、戏剧) 阅读专题--古代诗文阅读 写作专题 学业水平考试基本篇目
三轮综合复习 |
三轮综合专题 最新模拟检测试卷
特别专题与汇总 |
学业水平测试复习指导 学业水平测试相关汇总专题
[编号: ]详解易混淆的修辞格
资料年份:
资料类别: 学案
文件大小: 10752KB
所属地区: 内蒙古
所属阶段: 三轮综合复习
学科: 语文
专题/考点:
上传用户: 家教网0125
下载等级:所有用户
更新时间: 2021-2-21 10:36:54
下载次数:0
需要点数:0
审核状态: 未审核

 资料简介:

详解易混淆的修辞格

[借喻和借代]

  借喻和借代两种修辞格因为它们都有字,也往往分不清。怎样区别一个修辞格是借喻还是借代呢?一个最常用的方法是还原法。

  借喻是一种省略了本体和比喻词的比喻,完全可以根据具体语境把本体找出来,再加一个字将借喻还原成明喻的形式。比如: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燕雀鸿鹄都是借喻,我们把它们还原成明喻形式:那些目光短浅的人好象渺小的燕雀;自己好象翱翔万里的鸿鹄。

  借代是用甲事物来代替乙事物,甲乙两事物之间的联系是有某些相关之处。比如:那边来了个红领巾。红领巾是借代,是用少先队员的标志来代替少先队员。不能说少年队员象红领巾。再比如: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枪杆子是借代,用枪杆子来代替武装斗争。因为武装斗争必须得用枪杆子,二者之间有联系。不能说武装斗争像枪杆子。

[比喻和比拟]

  比喻和比拟是两种常见的修辞格,使用的时候,往往分不清楚。怎么样才能分清呢? 关键是明确概念。

比喻是利用不同事物之间的某些类似的地方,借一事物来说明另一事物。比拟是把物当做人或把人当做物,或把甲事物当成乙事物来描写。比喻是打比方,凭借本事物和喻事物的相似点联系起来。比拟是描写,是凭人的联想和想象联系起来。

一个完整的比喻包括本体、喻体和比喻词三部分。如:共产党像太阳。”“共产党是本体,太阳是喻体,是比喻词。本体和喻体之间靠的是二者都能给人以光明和温暖这一相似点联系在一起的。而比拟是按着人的想象和联想直接把本事物当拟事物来写。比如:鸟儿歌唱,花儿欢笑。本来不会象人那样歌唱欢笑,但是人可以想象它们会歌唱、会欢笑。比拟没有联系词,就直接来描写。

比喻和比拟的区别:

(一)比喻与比拟的性质不同、作用不同。比喻是用与本体事物有相似点的另一事物作比也就是打比方;一定得有相似点,通过相似点使本体同喻体联系起来,唤起人们的联想,使人更具体地惑知事物。比拟即模拟,它是用乙事物具有的特性(包括称渭、动作、行为等)写甲事物,或者说是把乙事物的特性强加于甲事物。乙事物般是有生命力的,能活动,有感情的;它比甲事物具体实在,于是本来较抽象、不太实在的事物变得具体实在了,当然就增添了语言的生动性。由此可见,比喻强调的是甲乙两物的相似性,而比拟却是利用它们之间的不同特性,使两体融为一体,这是区别比喻和比拟最重要的标志。

  ()比喻与比拟的句式结构不同。比喻句由本体、喻体和喻词三部分组成。借喻虽然不出现喻词和本体,但可以变换为有喻词和本体的明喻、暗喻。不管是哪一种比喻,始终都有喻体;比拟句主要是借助想象,将本体模拟为人的或物的某种行为、动作或情态,不论是拟人,还是拟物,始终都无拟体。例如东西长安街成了喧腾的大诲”(袁鹰《十月长安街》)。这是暗喻、由本体(长安街)、喻体(大海)、喻词(成)构成,又如我们之闻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鲁迅(故乡))。这是借喻,借厚障壁比喻与闰土之间形成的隔阂。它把本体和喻词都隐去了,只用喻体代替本体。另如波浪一边歌唱一边冲向高空去迎接那雷声(高尔基《海燕》)。这却是拟人句,将波浪当作人描写,赋予它一些人的动作和思想感情。

  比喻和比拟虽然是两种党见而又容易混淆的修辞格,但只要我们把握了区分两者的要领,就会一目了然。

[托与对比的区别]

衬托,尤其是其中的反衬,有人往往将它与对比混为一谈,其实衬托与对比的界定与区别还是比较明显的。

原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的《中学教学全书·语文卷》里这样论述:对照是把两种相互对应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相关的两面并联列在一起,加以比照的修辞方式,也叫对比。”“映衬是用乙事物来作甲事物的陪衬,以突出事物的修辞方式。……映衬可分正反衬两类。可见,从修辞的角度讲,对比与衬托是不同的。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的《现代汉语》里也曾明确写道:衬托有主次之分,陪衬事物是说明被陪衬事物的;是用来突出被陪衬事物的。对比表明是对立现象的,两种对立的事物并无主次之分,而是相互依存的。因此,不可把这两种修辞混为一谈。

事实也确实如此。例如《纳谏与止谤》一文,把虚稀纳谏之利和止谤之害,两者并无主次之分,即写此而意亦此。而《天山景物记》一文,写天然湖的景色,在这幽静的湖上,唯一活动的东西是天鹅,天鹅的洁白增添了湖水的明净,天鹅的叫声增添了湖面的幽静。以天鹅的洁白衬托湖水的明净,以天鹅的叫声衬托湖面的幽静,两者显然有主次之分,即写此而意指彼。

可见,衬托,就是为了使某事物的特色更加突出,用别的东西来陪衬和对照的修辞手法。衬托,若就衬体与主体的性质与关系而言,可分为正衬与反衬这两种。

  正衬,即是用一与本体事物一致的观点或景物,从正面去陪衬、烘托本体事物的格式。

  例如古人尚能头悬梁,锥刺股孜孜不倦的学习,你们为了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一定会天加专心致志,废寝忘食,刻苦攻关。(郭沫若《科学的春天》)

  该例拿古人头悬梁,锥刺股的劲头,来衬托今天有理想的青年会更加刻苦攻关的钻研精神。这是正衬

  反衬,即是把一种与本体事物相反或对立的观点、事物从反面去陪衬烘托本体事物的格式。

例如当你下马坐在一块岩石上吸烟体息时,虽然林外是阳光灿烂,而在这遮住了天日的密林中却闪着烟头的红火光。(碧野《天山景物记》)

该例以作者骑马进入天山原始森林能看到闪着烟头的红火光,突出森林成长茂密、林子阴暗,这是反衬
  常言道:红花虽好,也要靠绿叶扶持。这句话很能说明衬托的道理。写文章亦如此,运用衬托这一技巧,会把所描写的对象表现得更加鲜明突出。而衬托在其体运用中,主要又有两种类型。

  以景衬情,即通过具体生动的景物的描写,来烘托渲染人物的感情或人物的性格。例如:

  时候既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缝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鲁迅《故乡》)

  这段文字描写了故乡荒凉、冷落、窒息的景象,衬托了的悲凉心情。这里是以景衬情。

  这女人编着席。不久,在她的身子下面就编成了一大片,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她有时望望淀里,淀里也是一片银白世界。水面笼起一层薄薄透明的雾,风吹过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 (孙犁《荷花淀》)

  该例通过对水生嫂编织芦席的景物描写,渲染了一种清新宁静的氛围,烘托了水生嫂勤劳纯朴、温顺善良的形象,这里是以景衬人。

  以动衬静,即通过具体的声音或行动的描写,来烘托渲染幽静的自然环境或恬静的内心世界。

  骑马穿行林中,只听见马蹄溅起在岩石上漫流的水的声音,更增添了密林的幽静。 (碧野《天山景物记》)

  该例用骑马穿行林间能听到蹄溅起的水声,来衬托天山森林处人迹罕至、幽深僻静。

  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橼破屋来住着,早晨走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 (郁达夫《故都的秋》)

  以秋天坐在院子里能听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来衬托出周围环境的宁静及作者悲凉的心境。

  此外,衬托的方法还可以举出一些,如以小衬大、以美衬美、以反衬正、以虚衬实、以宾衬主、以恶衬善、以正衬正等。

  对比是把互相矛盾对立的事物放在一起相互比较的一种修辞格。对比可以截取两件不同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的方面,两相比较,使形象美丑显得更加鲜明,双方特点比得更加显著,正反道理说得天加深刻,矛盾问题揭得更加尖锐。对比,从内容分,有两体对比、一体两面对比两种。

  两体对比,就是把相反、相对的两种人物、两种事物放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

  有的人活着 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 他还活着。 (臧克家《有的人》)

  有缺点的战士终竟是战士,完美的苍蝇不过是苍蝇。 (鲁迅《战士和苍蝇》)

  这两例,是两种人物的对比。例,通过对照、比较,更显得鲁迅先生的伟大,反动统治者的渺小,更能湟起我们爱憎的感情。例,通过对照、比较,肯定、赞扬了坚持真理的革命战士,否定、斥责了诬蔑革命的反动奴才。又如: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白居易《卖炭翁》)

  这两例,是两种事物的对比。例通过对比表达了诗人对统治者穷奢极欲的愤怒,对人民悲惨遭遇的同情;它使我们看到了封建社会尖锐的阶级矛盾、对立。例一车炭,千余斤,说明物质之多,半匹红绡一丈绫,说明价值之少,两相比较,揭露了宫市的掠夺性质,表现了诗人对人民疾苦的同情。

  两面对比,就是把一种事物的相反或相对的两面放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例如:

  这些人,马克思主义是有的,自由主义也是有的:说的是马克思主义,行的是自由主义;对人是马克思主义;对己是自由主义。

  他把手放在小宝的和尚头上摩着,他的被穷苦弄麻了的老心里勃然又生出新的希望来了。 (茅盾《春蚕》)

  我们的战士,对敌人这样狠,而对韩鲜人民是那样的爱,充满国际主义的深厚感情。 (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

  在担负主要领导责任的观点上说,如果我们党的一百个至二百个系统地而不是零碎地、实际地而不是空洞地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同志,就会大大地提高我们党的战斗力量,…… (毛泽东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

  这些例子,例非常具体地批评了自由主义者的两面性;例心理以突出新希望;例将志愿军战士两种截然相反的态度对举出来,赞美我们战士爱憎分明;例④“系统零碎实际空洞这些两相反对的概念对比着说,否定一面,肯定一面,使得观点更鲜明、意思更突出。

对比根据结构标准,参考传统分类法,又可分为平比与差比两小类。

  平比,指两件事物平等并列地比较,往往采用并列句式。例如:

  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毛泽东《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词》)

  今天,我们对人民,温驯得像对母亲;明天,才会用严酷的炮火,把入侵的敌人烧成灰烬! (李瑛《雪夜》)

  例用并列句式对比虚心骄傲的不同结果,利弊立显。例句式相同,通过对比,揭示战士对人民温顺,才会对敌人严酷的道理;使战士性格的两个方面更加鲜明。

  差比:指两事物有轻重差别地比较。差比则经常采用转折句式,或递进句式。例如:

  蜜蜂是渺小的;蜜蜂却又是多么高尚啊!(杨朔《荔枝蜜》)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白《赠汪伦》

  例转折句式差比,揭示了蜜的工作与生活貌似渺小,实则高尚的普通真理。例不及关联词语表示差比,强调后者程度上比前者更深一层。

  综上所述,衬托与对比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甲乙对比,同时又互相衬托,甲衬乙,乙也衬甲;甲乙衬托,也含有某种程度的对比。也正由于它们有联系,所以有些修辞著作中将它们合为比衬映衬。但是衬托与对比的区别还是显而见的。

  从甲乙两者的地位来讲,甲乙对比,一般说来,没有明显的主次之分,通过对比,相得益彰,两者都更加鲜明突出。甲乙衬托,并不是所谓一半对一半,而是有主次之分,乙衬甲,甲为主体,乙为衬体,勇过衬托,使主体更加鲜明、突出。这是对比与陪衬的主要区别。

  从甲乙两者的隐现来说,凡于乙对比,两者必须都要出现,否则便达不到黑白分明的表达效果;而甲乙衬托,衬体必须出现,而主体则允许隐藏,可以明写此而暗指彼,特别是像以动衬静、以明衬暗等反衬,常常不出现主体。

  从甲乙两者的类属来讲,凡甲乙对比,两者要么同一物体,要么同一方面,否则便不可比;而甲乙衬托,两者可以是同类属的,也可以是不同类属的,如以景衬情就是言此而意彼。对比与衬托,不仅是修辞方式,也是多种艺术的表现方法,戏剧、电影、绘画、摄影、雕塑和音乐等,都经常用到它。如果运用恰当可以收到良好的艺术效果。

分享到: 0
点击收缩

在线客服

进步平台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