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号: ]关于语文,有许多令人看不清的“谜团”:
资料年份:
资料类别: 试题试卷
文件大小: 10752KB
所属地区: 内蒙古
学科: 语文
分类: 小学自主招生
上传用户: 家教网20210302
下载等级:所有用户
更新时间: 2021-3-1 15:40:11
下载次数:0
需要点数:0
审核状态: 未审核

 资料简介:

回到常识

施久铭

关于语文,有许多令人看不清的“谜团”:

这是“非常重要”的学科,却又是最为人“轻视”的学科;对一名语文教师而言,似乎教与不教效果都差不多,你花的工夫通常与最后的效果不成正比;对学生而言,老老实实地把课本读得滚瓜烂熟,考试时未必能得高分。他们中的大部分人,语文课可上可不上,因为语文成绩早在许多年前就停滞不前,再多努力也无助……

“语文主题学习”实验的发起者李希贵很早就注意到了这些“谜团”。

他的破解办法十分简单:把学生自主阅读和大量阅读摆在语文课的首位。

之所以这样做,我们相信这是一种关于常识的直觉——他本身就是一个受过阅读恩惠,深知阅读力量的人。

从这个直觉出发,他开始拨开环绕语文的“谜雾”:语文教学为何如此举步维艰,那是因为我们一直采取了舍本逐未的态度,甚至习惯了用“反常识”的方式在行走。

因此,语文教学改革的出路在于:回到常识。

回到常识,首先是回到学习的常识。因为走得太远,我们经常忘记了到底是谁在学习。“语文主题学习”实验者重申,语文学习的主要内容是学生自主地进行大量阅读,为语文能力和素养的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

其次,是回到学科教学的常识。

这里有一个问题,语文教学的规律是什么?多年的应试教育使我们习惯于用理科教学的方式来类比语文教学,忽视了属于语文学科的教学规律。

我们在课内对有限篇目多采取支离破碎的条分缕析、反复训练,而把大量、整体阅读的重要任务不负责任地抛给“课外”,事实证明,这条路低效、低能。

“语文主题学习”实验倡导的语文课常识不是举一反三,而是反三归一;不是分析训练,而是质从量出。他们相信,光凭课内几篇课文来培养语文能力是行不通的,没有一定数量的阅读和体验,就没有视野和见识的拓展,也就没有语文能力的提升。

常识是不分课内课外的。“语文主题学习”实验就是要把反三归一、质从量出的规律运用到语文课内学习中来。

最大的困难也在于此。

因为,这意味着把课内的大量阅读变为现实。这可能吗?

传统的观念中,语文课内教学的全部就是完成教材内容,适当课外拓展即可,但在“语文主题学习”实验中,这个观念被彻底颠覆。他们把教材内容压缩在三分之一课时内完成,而把其余大部分时间用于阅读原先由课外来完成的阅读内容。

在实验者看来,这才是真正的“务正业”。因为语文课上,并非是教师在“教”语文,而是学生在“学”阅读,教师所做的事情是把本应属于学生的自由阅读权重新还给他们。

相应地,这种改变,让教师的“教”也顺理成章地回到了常识。教师,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而是一个与孩子一起阅读,不断用阅读去引领人生、共同发现未知世界的“人师”。

当然,回到常识不仅在于改变一个学科的“尴尬”处境。我们不要忘了,这项实验崇尚的是“行动”。随着行动的展开,他们在不知不觉地靠近另一个常识——精神成长的常识。

人与人之间精神成长的区别在哪里?

在于阅读,更在于有没有大量阅读的可能性。对于一个人而言,人生世界的改变,可能是从一本书开始的,这是一粒“种子”,然而,“种子”要发芽,要持续生长,则需要大量的“灌溉”。缺少“灌溉”,嫩芽可能夭折,人生可能被局限。

所以有没有自由的大量阅读的童年,对于一个人精神发育、成长至关重要。

对大多数人来说,语文课决定着阅读自由度的大小,一个人在语文课上的精神质量很可能会决定其一生的精神走向。

所以,由成人提供的阅读材料的广度、宽度、深度、角度等都十分关键。

“语文主题学习”实验找到了一把“金钥匙”,那就是以主题的方式集约阅读的多元性,与教材相呼应,编写阅读“丛书”,将多元的态度融入其中,从而满足不同年龄阶段阅读者不同侧面的需求。这种开放、多元的文化态度,尊重了少年儿童的阅读兴趣,努力为少年儿童精神成长打下了良好基础。

也正因为这,实验才可能更大范围地走向“三个一般”(一般学校、一般学生、一般师资)。

无论如何,回常识的道路仍然漫长,我们都只是在路上!

分享到: 0
点击收缩

在线客服

进步平台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