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号: ]城市化标志
资料年份:
资料类别: 课时练
文件大小: 9216KB
所属地区: 安徽
年级: 七年级
学科: 地理
资料版本: 人教版(上)
章: 第一章 地球和地图
节: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
上传用户: 家教网0125
下载等级:所有用户
更新时间: 2021-5-8 18:40:35
下载次数:0
需要点数:0
审核状态: 未审核

 资料简介:

1、   城市化标志

(1)城市人口增加

(2)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衡量城市化水平最重要指标)

(3)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2、   不同类型国家城市化的不同进程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起步时间

早(工业革命)

晚(二战后)

城市化水平

高(70%以上)

低(30-40%

城市化速度

先快后慢

先慢后快

城市化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城市化和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

所处城市化阶段

后期;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初期、中期

 

3、   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以及解决途径

问题

解决途径

环境质量下降(城市污染严重):

1、 大气污染

2、 水污染

3、 噪声污染

4、固体废弃物污染

1、 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

如上海浦东新区,北京周边14个卫星城

华盛顿等政治与经济职能分开的首都

2、 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

3、 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

(1)治理污染

(2)加强绿化建设

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

增加就业困难,失业人数增多

 

1、   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

气候:热量、光照、降水影响极大;气候条件分布有明显的地域性

地形:平原——耕作业;山地——林业、畜牧业;山地农作物的垂直分布;

土壤:作物生长的物质基础;酸性红壤——种茶树

市场:市场的需求量最终决定了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

交通运输:园艺业、乳畜业——必须有方便快捷的交通运输条件;接近城市分布

政策:如商品性农业生产基地建立

 

2、   农业发展与区位的关系

(1)自然因素的利用和改造

自然因素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并非都是决定性的,

A培育良种、改良耕作制度——扩大某种农作物的区位范围

如我国橡胶和双季稻生产北推;小麦种植高限扩展

B根据经济技术条件,对不适宜的自然因素进行改造

如玻璃温室(温室效应原理)——改善温度、并可对光照、通风、湿度进行调节

梯田——改造地形;较陡的山坡不适宜修筑梯田;灌溉——改造水分

(2)社会经济因素的发展变化

农业区位的选择,更多要考虑社会经济因素的发展变化

A市场区位及需求的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最为突出

如城市周围成为菜、肉、蛋、奶、园艺业等农副产品基地

B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和农产品保鲜、冷藏等技术的发展,使市场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在地域上大为扩展(世界大市场的形成——农业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区域专业化生产)

如美国东南部花、菜基地供应东北部工业基地;

我国北方冬季从南方大量调进蔬菜;

荷兰鲜花装点世界许多大城市;

美、加、澳、法等成为世界主要商品粮生产国;

荷兰、丹麦、新西兰等成为世界主要乳畜产品供应国

拉美、非洲以及东南亚和南亚成为世界热带经济作物的生产基地

 

3、   农业主要地域类型的特点(从土地利用的方式的角度)

农业地域类型

代表性地区

主要分布地区

分类

特点

水稻种植业

中国秦淮以南

东亚的亚热带季风区;南亚的热带季风区;东南亚的热带雨林区

劳动密集型

自给农业

人多地少,小农经营;

单产高,商品率低;

机械化水平低,田地规模小

水利工程量大

科技水平低

大牧场放牧业

阿根廷的潘帕斯草原

美、澳、新西兰、阿根廷、南非

密集农业

商品农业

地广人稀,大规模机械化经营;

优良的天然牧场

交通便利,促进了商品化经营

广阔的市场需求

 


分享到: 0
点击收缩

在线客服

进步平台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