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目录导航
一轮基础复习
高一 |
人教普通版
高二 |
人教普通版
高三 |
人教普通版
必修一 |
中图版 鲁教版 湘教版 人教版
必修二 |
人教版 湘教版 中图版 鲁教版
必修三 |
人教版 湘教版 中图版 鲁教版
选修系列 |
人教版 湘教版 鲁科版 中图版
选修1 |
中图版 鲁教版 湘教版 人教版
选修2 |
中图版 鲁教版 湘教版 人教版
选修3 |
中图版 鲁教版 湘教版 人教版
选修4 |
中图版 鲁教版 湘教版 人教版
选修5 |
中图版 鲁教版 湘教版 人教版
选修6 |
中图版 鲁教版 湘教版 人教版
选修7 |
中图版 鲁教版 湘教版 人教版
一轮复习 |
全国通用版
二轮专题复习 |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地球仪 经纬线 地图的概念、特点、组成和分类 地图三要素 与地图有关的计算 等值线的判读与应用 其他地图的判读(如政区、地理分布等判读) 地球的宇宙环境 宇宙中的天体 宇宙中的天体系统 宇宙中的地球 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月球、月相和日食、月食 地球自转的运动规律 地球公转的运动规律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地球的结构特征 大气的组成和结构 大气的受热过程 气温的分布 大气运动 降水的形成、类型、分布及影响因素 大气环流和气压带与风带的形成 主要的大气系统 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及其对植被、自然带、农业生产影响 水圈及构成 水环境的主要环节和意义 陆地水体的相互关系 河流水的补给 地下水 海水运动 海洋潮汐的运动规律和影响 海洋开发 海洋环境问题及保护 海洋权益 地球内部物质循环 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自然地理环境的概念和组成 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自然带 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非地带性地域分异规律 地表形态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地表形态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水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土地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煤炭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气候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及其开发利用 人口的数量与环境 人口增长 人口增长模式(人口再生产类型) 人口迁移 人口迁移的原因 人口迁移带来的影响 环境承载力与环境人口容量 人口的分布 地域文化与人口 聚落的形成和城市的起源 城市空间布局特点及成因 城市地域形态及其变化 城市功能分区及其形成原因 城市空间(或地域)结构模式 城市的作用及等级体系 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城乡分布与城乡规划 城乡建设与生活环境 城市化的内涵和动力机制 城市化进程 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城市化问题及其治理 农业生产活动概述 农业区位和农业区位因素 农业地域类型 世界的粮食生产和分布 世界粮食问题及其解决途径 农业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工业生产活动 工业区位 工业地域的形成和发展 传统工业区 新工业区 工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人类活动地域联系的主要方式 交通运输布局 商业中心的区位选择 交通运输布局变化及其影响 环境 人地关系及人地关系思想 环境问题的表现和发展 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和危害 当代环境问题的主要特点 环境问题分布的特征 环境污染及其类型 大气污染及其防治 水污染及其防治 固体废弃物污染及其防治 农业污染及其防治 环境管理的基本内容和主要手段 中国的环境问题 环境保护与国际贸易 环境管理的国际合作与国际行动 公众参与 可持续发展 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 主要的资源问题 化石燃料的分布和开发利用问题 可再生资源的合理使用和保护 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 生态环境保护 中国的区域生态环境问题 中国生态环境问题的防治措施 区域的基本定义 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区域发展阶段与人类活动 人类活动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产业转移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及危害 土地荒漠化及其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森林资源锐减的原因、危害和保护 湿地减少及其原因和危害 流域的综合开发 山西能源基地的建设 我国东北地区的发展 农业低产区的治理(以黄淮海平原为例) 美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山区农业资源的开发(以我国南方低山丘陵区为例) 德国鲁尔区的建设 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工业化和城市化 长三角工业化与城市化 遥感及其应用 全球定位系统及其应用 地理信息技术及其应用 数字地球 世界的陆地和海洋 世界的大洲 世界的海洋 世界降水的时空分布 各大洲的地形对气候的影响 世界的人口和居民 世界的国家 世界的工业 区域经济一体化 综合国力竞争 亚洲和欧洲 东亚和东南亚 南亚 中亚 西亚、北非和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欧洲西部 欧洲东部和北亚 北美洲 拉丁美洲 大洋洲 两极地区 世界主要国家的地理特征总结 世界主要国家的地理特征对比 世界主要国家的地理事物分布 图示世界重要国家经济发展的主要元素和特点 中国的地形 中国的气候 中国的河流 中国的自然资源 中国的疆域 中国的行政区划 中国的人口 我国的民族 我国农业的地区分布 我国农业发展的条件 我国农业结构的调整 中国工业的分布 中国的交通运输业 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包括港、澳、台) 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 现代旅游 旅游活动的构成要素 现代旅游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旅游开发中的环境保护 旅游者与旅游环境保护 旅游资源的分类 旅游资源的特征 旅游资源环境的评价 我国的旅游资源 旅游景观的神秘特征 旅游景观欣赏的方法 旅游规划 旅游景区规划设计 旅游活动设计 自然灾害及其影响 主要自然灾害类型 气象灾害 地质灾害 地质灾害 海洋灾害 洪涝灾害 生物灾害 世界主要自然灾害带 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我国自然灾害的特点 中国的地质灾害 中国的水文灾害 中国的气象灾害 中国的生物灾害 自然灾害与环境 自然灾害的监测 自然灾害的防御 自然灾害的救援与救助 自然灾害中的自救与互救 地球与地图基础知识 宇宙中的地球及探索 大气、陆地和海洋 自然资源和自然灾害 人类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 人类的居住地与地理环境 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 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 人口与环境 文化景观
三轮综合复习 |
地理原理示意图 地理发展过程示意图 地理关联示意图 模式图示意图 剖面示意图 主题漫画图 坐标统计图 平面正三角形坐标图 其他统计图 合成统计图 变化曲线图 自然地理中的计算 人文类问题的计算 其他类问题的计算 地理空间定位 区域地理特征的分析与比较 地理实验与研究性学习专题 地理热点事件与地理热点剖析 三轮综合专题 最新模拟检测试卷
特别专题与汇总 |
地理环境与人们的服饰 关于物象的天气谚语 诗词中的地理 趣闻地理 巧记地理知识 高考地理指导 高考地理相关汇总专题
[编号: ]青藏高原为什么有“世界屋脊”的称号?
资料年份:
资料类别: 课时练
文件大小: 9216KB
所属地区: 江西
所属阶段: 一轮基础复习
年级: 高二
学科: 地理
资料版本: 人教普通版
上传用户: 家教网0125
下载等级:所有用户
更新时间: 2021-5-10 17:32:23
下载次数:0
需要点数:0
审核状态: 未审核

 资料简介:

在祖国的西南部有一片雄伟广阔的高原,这就是号称“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

青藏高原称为“世界屋脊”,首先是因为它高。世界上最高的大陆——南极洲,平均高度是二千三百五十米,青藏高原要比它高出将近一倍,平均海拔在四千五百米左右。世界上最低的大陆是欧洲,平均海拔只有三百四十米,和欧洲比较,青藏高原更是高得惊人。另外,青藏高原的面积也很大,不但包括西藏自治区和青海省的全部,也包括甘肃、四川和新疆等省区的一部分,共二百三十万平方公里,将近我国总面积的四分之一。这么大面积的高峻地区,称它为“世界屋脊”,是当之无愧的。

青藏高原那么高峻,是不是到处都是冰天雪地呢?并不是。青藏高原有着一些显著的地理特点。

青藏高原的地势起伏很大,地形相当复杂,那里不仅有一系列高大的山脉,也有广阔的盆地和谷地。青藏高原上的大山脉有祁连山、昆仑山、唐古拉山、冈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喜马拉雅山和横断山脉。这些山脉海拔多在五千到六千米以上,山顶终年积雪,冰川高悬,是一座座巨大的“固体水库”,冰雪融水是亚洲著名江河——长江、黄河、澜沧江、怒江、恒河、印度河的重要水源。高原上的大山脉,将整个高原分割成藏南谷地、藏北高原、川西高原、青海高原和柴达木盆地几个部分。藏南谷地平均海拔三千到四千米,雅鲁藏布江自西向东流贯,是西藏主要的农业区。藏北高原海拔五千米,是西藏的高寒区域。川西高原海拔在三千五百米以上,这块高原的南部接近横断山脉,地势起伏比较大,北部地势比较平缓,有些地方排水不畅,形成了沼泽,当年红军长征过草地,就是经过这一带地方。青海高原的海拔在四千到五千米,这里草原广阔,水源充足,是我国的著名牧区,长江、黄河的发源地就在这里。柴达木盆地海拔三千米左右,盆地里矿产资源丰富,是我国著名的“聚宝盆”。

青藏高原的另一个特点是湖泊多,而且绝大多数的湖泊是只有“来路”,没有“去路”,只有发源于周围雪山上的溪流注入,而没有出口,经过长期蒸发,湖水变咸,成为咸水湖。著名的咸水湖有青海湖、纳木错、奇林错等。“聚宝盆”柴达木盆地里,还有一些“聚宝湖”,湖里盛产硼砂、芒硝、食盐等重要化工原料。

青藏高原的第三个特点是地高天寒,气候比较干燥,这对农业是不利的。但是,由于空气比较稀薄,云雾很少,日照充分,热量丰富,这又弥补了一些地高天寒的缺点。前几年,藏族同胞正是利用了这些条件,在“世界屋脊”上获得了小麦大面积高产。

另外,气候干燥主要是指高原的内部,在高原的边缘,特别是横断山区和藏南谷地,受到印度洋季风的影响,降水相当丰沛,所以这一带蕴藏着极为丰富的森林资源,成为我国第二大天然林区。

青藏高原的第四个特点是草原辽阔,牧业发达。大致在海拔四千八百米以下的地方,都有草场分布,特别是在那大大小小的湖盆周围,山间谷地和向阳缓坡,一块块草滩,象翠绿的绒毯铺盖着大地。每年夏秋季节,千里草原牛羊成群,到处一派兴旺景象。

有人说,藏北高原是一片“荒漠”,生命稀少,是这样吗?藏北高原的确是西藏地区最高寒的区域,人烟稀少,绝大部分无人居住。但是,那里并不是一片“荒漠”。我国科学工作者在那里进行了综合考察,证明那里地面广大,资源丰富,是一个有待开发的“宝库”。藏北高原的面积占全西藏的五分之三,地域非常辽阔。过去人们认为那里十分干旱。在那里考察的气象工作者发现,那里每年六月到八月常下冰雹和霰〔xiàn〕雪,一二月间常常下雪,气候并不那么干旱,土壤中并不缺乏水分。

藏北高原的生命并不稀少。科学工作者们在那里采集了三百种左右的植物标本。其中有一种硬叶苔草,大面积地分布在藏北高原上,是牦牛爱吃的一种饲料;还有几种雪莲是名贵的药材。说到动物,藏北高原可以称作一个天然高原动物园,科学考察队员们看到成十只、成百只藏羚羊、盘羊、青羊和野驴在草原上奔跑;灰尾兔和藏狐在高山上疾驰而过,雪豹和棕熊在丛山中出没;斑头雁、黑颈鹤、赤麻鸭、秋沙鸭在湖面浮游。在海拔五千二百米的高山水流中,还发现了条鳅。在海拔这么高的地方发现鱼类,这还是第一次。

地质、地热等专业的科学考察队员收获也很大。他们发现了大量的层孔虫、苔藓虫、珊瑚、腕足类等动物化石,这些都是生活在古代浅海里的动物,这对科学工作者研究青藏高原的地质发展史,很有价值。科学考察队还在这里发现了多处铬、磁铁和许多金属矿矿点,还发现了一个碳酸矿泉,这里的泉水微酸适口,温度在60°左右,真可说是一个难得的“天然汽水厂”。藏北高原上大小湖泊星罗棋布,蕴藏着丰富的盐类和矿产。

科学考察队员们不但考察了藏北高原,他们还在整个青藏高原上进行了综合考察,对揭开青藏高原的奥秘,开发和建设西藏地区,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我国第二大高原在哪里?它也象青藏高原那样高峻和起伏不平吗?

我国第二大高原是内蒙古高原。它位于祖国的北部,西起甘肃、新疆交界处的北山,东到大兴安岭,南界祁连山麓和长城,北止于国境线,包括内蒙古自治区的大部,甘肃、宁夏、河北等省区的一部分。

内蒙古高原和青藏高原一样,也是在地壳运动中逐渐升高,形成高原的。但是,这里抬升的强度远不如青藏高原那样猛烈,所以不象青藏高原那样崎岖不平,也没有突兀高峻的山脉,整个地形的起伏都比较平缓。高原东部的大兴安岭和中部的阴山山脉,平均海拔只有一千五百米左右。如果你从海拔比较低的东北平原上西望大兴安岭,好象山势很高,但是翻过大兴安岭再向西行,不知不觉就进入高原内部了。除山地外,广大高原地区海拔多在一千米左右。著名的大盆地有呼伦贝尔盆地、二连盆地、居延盆地等。这些盆地都是又宽又浅,底部的海拔都在一千米以下,在几百公里的范围内,高低只差二三百米,所以哪里高,哪里低,很难分辨。从高处远望,缓坡和盆地相间,仿佛波浪起伏,绵延千里。

内蒙古高原深居内陆,海洋上来的湿润气流很难到达,所以降水比较少,气候干旱,草原辽阔,是我国的天然牧场。尤其是在高原东半部的呼伦贝尔盟和锡林郭勒盟,牧草特别茂盛,在湖泊周围的一些低湿草滩上,牧草长到一米多高,养育着肥壮的牛羊。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各族牧民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大搞草原基本建设,打井修渠,发展灌溉,保护天然草场,建立饲料基地,改良牲畜品种,大大促进了畜牧业的发展,千里草原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高原西半部降水比东部更少,因而形成了大片的沙漠,在这些沙漠的边缘地区,有许多流动沙丘,每到冬春季节,大风呼啸,沙流滚滚,常常淹没道路,侵袭农田和村庄,给农业生产和工矿交通建设造成很大危害。解放以后,沙区各族人民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向沙漠展开了英勇顽强的斗争,在西起河西走廊,东到辽西平原的地带,开展了大规模的造林治沙运动,包兰铁路沿线的治沙工作成绩显著,有效地防止了风沙危害,保护了铁路线畅通无阻。

在高原西南部的祁连山麓,东起乌鞘岭,西至玉门关,有一条狭长的走廊地带,通常称为河西走廊。这里自古以来就是我国内地通往新疆和中亚的交通要道,古代的“丝绸之路”和现在的兰新铁路就通过这里。河西走廊由于有祁连山上的冰雪融水,所以林木葱翠,水草丰美。在高原中部黄河沿岸,还有两片由黄河泥沙冲积而成的平原,这就是贺兰山东侧的宁夏平原和阴山南侧的河套平原。当地各族人民开渠引黄河水灌溉农田,使这两片平原同河西走廊一样,成了内蒙古高原上重要的农业区,宁夏平原灌溉历史悠久,自古有“塞上江南”的称号。


分享到: 0
点击收缩

在线客服

进步平台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