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目录导航
一轮基础复习
高一 |
人教普通版
高二 |
人教普通版
高三 |
人教普通版
必修一 |
中图版 鲁教版 湘教版 人教版
必修二 |
人教版 湘教版 中图版 鲁教版
必修三 |
人教版 湘教版 中图版 鲁教版
选修系列 |
人教版 湘教版 鲁科版 中图版
选修1 |
中图版 鲁教版 湘教版 人教版
选修2 |
中图版 鲁教版 湘教版 人教版
选修3 |
中图版 鲁教版 湘教版 人教版
选修4 |
中图版 鲁教版 湘教版 人教版
选修5 |
中图版 鲁教版 湘教版 人教版
选修6 |
中图版 鲁教版 湘教版 人教版
选修7 |
中图版 鲁教版 湘教版 人教版
一轮复习 |
全国通用版
二轮专题复习 |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地球仪 经纬线 地图的概念、特点、组成和分类 地图三要素 与地图有关的计算 等值线的判读与应用 其他地图的判读(如政区、地理分布等判读) 地球的宇宙环境 宇宙中的天体 宇宙中的天体系统 宇宙中的地球 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月球、月相和日食、月食 地球自转的运动规律 地球公转的运动规律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地球的结构特征 大气的组成和结构 大气的受热过程 气温的分布 大气运动 降水的形成、类型、分布及影响因素 大气环流和气压带与风带的形成 主要的大气系统 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及其对植被、自然带、农业生产影响 水圈及构成 水环境的主要环节和意义 陆地水体的相互关系 河流水的补给 地下水 海水运动 海洋潮汐的运动规律和影响 海洋开发 海洋环境问题及保护 海洋权益 地球内部物质循环 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自然地理环境的概念和组成 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自然带 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非地带性地域分异规律 地表形态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地表形态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水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土地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煤炭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气候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及其开发利用 人口的数量与环境 人口增长 人口增长模式(人口再生产类型) 人口迁移 人口迁移的原因 人口迁移带来的影响 环境承载力与环境人口容量 人口的分布 地域文化与人口 聚落的形成和城市的起源 城市空间布局特点及成因 城市地域形态及其变化 城市功能分区及其形成原因 城市空间(或地域)结构模式 城市的作用及等级体系 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城乡分布与城乡规划 城乡建设与生活环境 城市化的内涵和动力机制 城市化进程 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城市化问题及其治理 农业生产活动概述 农业区位和农业区位因素 农业地域类型 世界的粮食生产和分布 世界粮食问题及其解决途径 农业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工业生产活动 工业区位 工业地域的形成和发展 传统工业区 新工业区 工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人类活动地域联系的主要方式 交通运输布局 商业中心的区位选择 交通运输布局变化及其影响 环境 人地关系及人地关系思想 环境问题的表现和发展 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和危害 当代环境问题的主要特点 环境问题分布的特征 环境污染及其类型 大气污染及其防治 水污染及其防治 固体废弃物污染及其防治 农业污染及其防治 环境管理的基本内容和主要手段 中国的环境问题 环境保护与国际贸易 环境管理的国际合作与国际行动 公众参与 可持续发展 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 主要的资源问题 化石燃料的分布和开发利用问题 可再生资源的合理使用和保护 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 生态环境保护 中国的区域生态环境问题 中国生态环境问题的防治措施 区域的基本定义 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区域发展阶段与人类活动 人类活动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产业转移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及危害 土地荒漠化及其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森林资源锐减的原因、危害和保护 湿地减少及其原因和危害 流域的综合开发 山西能源基地的建设 我国东北地区的发展 农业低产区的治理(以黄淮海平原为例) 美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山区农业资源的开发(以我国南方低山丘陵区为例) 德国鲁尔区的建设 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工业化和城市化 长三角工业化与城市化 遥感及其应用 全球定位系统及其应用 地理信息技术及其应用 数字地球 世界的陆地和海洋 世界的大洲 世界的海洋 世界降水的时空分布 各大洲的地形对气候的影响 世界的人口和居民 世界的国家 世界的工业 区域经济一体化 综合国力竞争 亚洲和欧洲 东亚和东南亚 南亚 中亚 西亚、北非和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欧洲西部 欧洲东部和北亚 北美洲 拉丁美洲 大洋洲 两极地区 世界主要国家的地理特征总结 世界主要国家的地理特征对比 世界主要国家的地理事物分布 图示世界重要国家经济发展的主要元素和特点 中国的地形 中国的气候 中国的河流 中国的自然资源 中国的疆域 中国的行政区划 中国的人口 我国的民族 我国农业的地区分布 我国农业发展的条件 我国农业结构的调整 中国工业的分布 中国的交通运输业 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包括港、澳、台) 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 现代旅游 旅游活动的构成要素 现代旅游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旅游开发中的环境保护 旅游者与旅游环境保护 旅游资源的分类 旅游资源的特征 旅游资源环境的评价 我国的旅游资源 旅游景观的神秘特征 旅游景观欣赏的方法 旅游规划 旅游景区规划设计 旅游活动设计 自然灾害及其影响 主要自然灾害类型 气象灾害 地质灾害 地质灾害 海洋灾害 洪涝灾害 生物灾害 世界主要自然灾害带 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我国自然灾害的特点 中国的地质灾害 中国的水文灾害 中国的气象灾害 中国的生物灾害 自然灾害与环境 自然灾害的监测 自然灾害的防御 自然灾害的救援与救助 自然灾害中的自救与互救 地球与地图基础知识 宇宙中的地球及探索 大气、陆地和海洋 自然资源和自然灾害 人类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 人类的居住地与地理环境 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 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 人口与环境 文化景观
三轮综合复习 |
地理原理示意图 地理发展过程示意图 地理关联示意图 模式图示意图 剖面示意图 主题漫画图 坐标统计图 平面正三角形坐标图 其他统计图 合成统计图 变化曲线图 自然地理中的计算 人文类问题的计算 其他类问题的计算 地理空间定位 区域地理特征的分析与比较 地理实验与研究性学习专题 地理热点事件与地理热点剖析 三轮综合专题 最新模拟检测试卷
特别专题与汇总 |
地理环境与人们的服饰 关于物象的天气谚语 诗词中的地理 趣闻地理 巧记地理知识 高考地理指导 高考地理相关汇总专题
[编号: ]为什么称四川盆地为“紫色盆地”?它的地形有什么特点?
资料年份:
资料类别: 课时练
文件大小: 9216KB
所属地区: 江西
所属阶段: 一轮基础复习
年级: 高二
学科: 地理
资料版本: 人教普通版
上传用户: 家教网0125
下载等级:所有用户
更新时间: 2021-5-10 17:33:58
下载次数:0
需要点数:0
审核状态: 未审核

 资料简介:

从武汉乘船沿着长江上行,穿过三峡,就进入了我国著名的四川盆地。

四川盆地在长江上游,四川省东部。它的西面是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南面是云贵高原,北面是秦岭和大巴山,东面是巫山。四面的高山,大部分海拔在一千米到三千米之间;而盆地的底部,海拔是三百米到六百米,从形状来说,就象一个四周高、中间低的大盆子。盆地内部广泛分布着起伏不大的丘陵。这里的岩石是紫色页岩,这里的土壤叫紫色土,一眼望去,到处都是一片紫红的颜色,称它为“紫色盆地”,真是再合适不过了。

既然是个“盆子”,它的底部是不是平的呢?不是。因为在盆地内部,汇集了许多河流;滔滔长江横贯盆地,向东流向长江中下游平原;岷江、沱江、嘉陵江、乌江等从南北两边的山地奔流而来,汇入长江。这些河流象一把把锋利的刀剑,将盆地切割得支离破碎,形成了丘陵地带,所以盆地底部是起伏不平的。

四川盆地内部的丘陵,也是各种各样的。在盆地东部,分布着一列列从东北走向西南的山岭,山岭间隔着一道道河谷,排列得相当整齐,有的地方谷地狭窄,嘉陵江上著名的“小三峡”就在这个地区。在盆地中部,又是另一番景象,那里有数不清的平顶方山,象是一张张的桌子突起在河岸上,山顶高度一般在三百五十米左右,高出河面仅一百米,现在大部分已经开辟成梯田。盆地的西部边缘有一块著名的平原——成都平原(也叫川西平原)。这块平原是由岷江、沱江等河流冲积形成的,土壤肥沃,灌溉便利,自古便是有名的“粮仓”。除了成都平原以外,四川盆地内有无数丘陵低山,也有广阔的田野,到处分布着紫红色的土壤,与苍翠的山林相互衬托,别有一番地理景色。

四川盆地的紫色土壤,含有丰富的磷、钾等矿物养料。长期以来,经过劳动人民的辛勤垦殖,丘陵地区梯田处处,成都平原渠道纵横,四川盆地不仅成为我国重要的稻米产区,而且还盛产油桐、甘蔗、柑桔等多种亚热带作物,物产极为富饶。解放以后,有了成渝、宝成、成昆、川黔、襄渝等铁路,又整治了江河,交通发达,工业也得到了飞速发展,号称“天府之国”的四川盆地变得更富饶了。

东北平原上的“北大荒”是怎样变成“北大仓”的?

在东北三省和内蒙古东部,有一片被山岭环绕的肥沃平原——我国最大的东北平原。东北平原大体上又可分为三部分:位于黑龙江和乌苏里江之间的一块,主要是由黑龙江、松花江和乌苏里江冲积形成的,所以称为三江平原;南部的一块主要是由辽河冲积而成的,称为辽河平原;中间的一块,是东北平原的核心部分,主要是由松花江和嫩江冲积形成的,称为松嫩平原。东北平原的北部开发比较晚,特别是松嫩平原的北部和整个三江平原,直到解放以前还是一片长满野草的大荒原,这就是历史上被人们称为“北大荒”的地方。

“北大荒”的土地十分肥沃,辽阔的原野上到处都是“一脚踩得出油”的黑土,有机质十分丰富,被誉为“土中之王”。为什么这里能有这么肥沃的土壤呢?原来,这里的夏季温暖,降水丰沛;冬季长而且寒冷,蒸发量小,所以空气湿度较大,土壤中的水分比较充足,这就使草类生长得十分茂盛。大量的草本植物为土壤提供了丰富的有机质。冬季里土地封冻,土壤中的有机质慢慢腐烂分解,形成大量的腐殖质。日积月累,丰富的腐殖质就把厚达一米的土层染成黑油油的颜色,形成肥沃的黑土。但是,三江平原地势低平,大部分海拔在五十米以下,排水不畅,加上气温低,水分蒸发缓慢,地下又有不透水的粘土层,不利于地表水下渗,所以形成了大面积的沼泽地。

在黑暗的旧社会,“北大荒”的肥田沃土得不到开发和利用,大片的沼泽地更是一片荒凉。“北大荒,北大荒,又是兔子又是狼,光长野草不打粮。”这是解放前祖国东北边疆的真实写照。

新中国建立后,一批批转业军人、知识青年和革命干部,响应党和毛主席的号召,怀着保卫边疆、建设边疆的豪情壮志来到“北大荒”。他们爬冰卧雪,排干沼泽,开垦荒原,建立了许多国营农场和军垦农场,为国家生产了大批的粮食,把过去人迹罕到的“北大荒”,建设成为美丽富饶的“北大仓”。另外,这里还有继续开发的潜力。军垦战士和当地人民,决心在向四个现代化进军的新长征中,进一步开发“北大荒”,把“北大荒”真正建成祖国现代化的农牧业基地。

华北平原是自古就有的吗?

华北平原位于我国东部,黄河下游,西起太行山和伏牛山地,东到黄海、渤海海滨,北依燕山,西南至桐柏山、大别山,东南到淮河跟长江下游平原相接,是我国第二大平原。整个平原以黄河为分界线,分为两部分:北部属于海河流域,也叫海河平原或河北平原;南部属于淮河流域,也叫黄淮平原。

华北平原是自古就有的吗?要回答这个问题,就需要从华北平原的形成发展过程说起了。

在距今大约一亿三千多万年前,我国所在地区曾经发生过一次强烈的地壳运动,地质学上叫做燕山运动。在这次地壳运动中,山西和河北交界的地方隆起,成为太行山脉,东面的华北平原地区断裂下陷,被海水淹没,海岸线直逼太行山麓。到了距今三千万年前喜马拉雅运动的时候,太行山脉再次抬升,东部继续下陷。这种西升东降的现象,直到今天还没有停止。

既然东部继续下陷,整个华北平原又是怎么形成的呢?原来,在山脉隆起的同时,从西部和北部的高原和山地中流出来的河流,如黄河、海河、滦河等,挟带着黄土高原冲刷下来的大量泥沙,首先在山前堆积起来,形成一系列山麓冲积扇。一个个山麓冲积扇连接在一起,就形成了一条沿着山麓分布的冲积扇带。冲积扇所在的地区地势较高,一般在海拔五十米以上,坡度比较大,容易排水,对农业生产有利。河北、河南两省的一些古老城市,大多分布在这条地势较高的冲积扇带上。我们伟大祖国的首都北京,就位于永定河冲积扇上。黄河带来的泥沙最多,形成的冲积扇规模最大,地势也最高,向东突出,直抵山东丘陵西缘。这样,整个华北平原的地势也就以黄河冲积扇为中心,向北、向南、向东微微倾斜。黄河由于泥沙过多,河床高出地面好几米,这条天然堤横贯平原中部,就成了海河平原和黄淮平原的分界线。

在山麓冲积扇带的外缘,是地势比较低坦的冲积平原,一般海拔只有三十米左右。到了临近海岸的地方,就是滨海平原,由各河流的三角洲相连而成。这里的地势更加低平,一般海拔都在五米以下,地面上还残留着不少没有被泥沙填满的洼地,如天津南面的北大港等。

黄河、海河、淮河等河流挟带着大量泥沙,填充的速度超过了地壳下沉的速度,使华北平原逐渐扩大,这个过程到现在还没有停止。元代的渤海海岸线还在天津市区附近,现在已移到远离市区七十多公里的塘沽。从最近的观测结果看,黄河三角洲平均每年以二到三公里的速度向海洋伸展。华北平原的形成是“沧海变桑田”的最好例证。


分享到: 0
点击收缩

在线客服

进步平台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