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招生目录导航
[编号: ]黄河的名称是怎样得来的?
资料年份:
资料类别: 试题试卷
文件大小: 9216KB
所属地区: 江西
学科: 地理
分类: 小学自主招生
上传用户: 家教网0125
下载等级:所有用户
更新时间: 2021-5-10 17:39:11
下载次数:0
需要点数:0
审核状态: 未审核

 资料简介:

“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泻入胸怀间。”唐代诗人李白的这两句诗,表达了我国人民对于黄河的深厚感情。的确,黄河从“世界屋脊”上的巴颜喀拉山到太平洋西岸的渤海湾,河水奔腾,一泻千里。有时候它野性不驯,泛滥成灾,被人们称做“孽龙”、“祸河”。但是,黄河洪水又造成了千里沃野,暴烈的性格里深藏着慈母的胸怀。中国人民世世代代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生息、繁衍、劳动、斗争,创造了光辉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所以人们又称黄河为中华民族的摇篮。

在汉代以前,还没有“黄河”这个名字。那时候,人们把黄河称为“河”,用“川”字来泛指一般的河流。所以,古书只说“河出昆仑”。黄河这一名称最早见于东汉历史学家班固写的《汉书》。但是,直到宋代,人们才普遍地称它为“黄河”,简称就叫“黄”。这大概是黄河所含泥沙特别多,河水发黄,和其他河流不同的缘故。《史记·高祖本纪》中说:“..南有泰山之固,西有浊河之限。”这里说的浊河也就是黄河。可见,黄河含沙量大,早在汉代就已经被人们所认识。

黄河为什么含沙量特别大呢?要从它的源流情况说起。

黄河上源出自青海省的巴颜喀拉山,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等省区,在山东垦利、利津两县间注入渤海,全长五千四百六十四公里,流域面积七十五万多平方公里,是我国第二长河。

黄河穿行在海拔四千米的青海草原地区的时候,是一条流速缓慢、水流清澈的小溪,流出青海草原,汇合大通河、湟水和洮河以后,水量才大大增加。经过河套平原,到了内蒙古河口镇以下,黄河进入中游。这一段黄河穿行于晋、陕两省之间的黄土高原峡谷中,水量剧增,急流滚滚,沿途冲刷着黄土,再加上大小支流带进来的大量泥沙,使河水变浊,成为世界上著名的“泥河”。水利工作者在河南陕县测量,平均每立方米河水含沙量达三十七点六公斤,洪水期含沙量最大的时候,每立方米竟有六百五十公斤。黄河从中上游带到下游的泥沙总量,平均每年有十六亿吨,含沙量之大确实惊人。

黄河从河南孟津以下进入下游,流经华北平原地区。由于下游地势低平,流速减缓,泥沙大量沉积,河床逐年淤高,有的河段竟高出两岸农田三到四米,甚至高出十米以上,形成“地上河”。这样,到了洪水季节,就很容易决口、改道,泛滥成灾。在历代反动阶级统治下,黄河得不到治理,两千多年间曾决口一千五百次,较大的改道有二十六次。每次决口改道,都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惨重损失。抗日战争中的1938年,国民党反动派采取不抵抗政策,为了自己逃命,丧心病狂地在郑州花园口炸开黄河南堤,使黄河改道南下,造成豫东、皖北、苏北四十四个县受淹,八十九万人死亡,千里沃野变成了荒凉的“黄泛区”。只是在解放以后,黄河回到了人民手中,才真正获得了新生,开始改变它那凶猛暴烈的性格,为人们造福。

解旅以后,我国人民怎样征服黄河?

“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这是毛主席在195210月视察黄河的时候发出的伟大号召。多年来,黄河流域的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开展了大规模的治黄工作。

黄河下游的河南、山东两省,每年都有三四十万人奔赴黄河大堤,投入加高培厚大堤的战斗,并且修建了一道道防洪石坝。今天,一千八百多公里的黄河大堤,堤身坚实,堤顶宽阔而平坦,堤上草茂林密。奔腾咆哮的黄河被两岸大堤牢牢锁住,二十多年来夏季洪水暴涨,从来没有决口过。

造成黄河灾害的根本原因是泥沙。黄河中上游黄土高原地区的人民把治山、治水、治田、治土、治沟、治坡相结合,修造梯田,植树造林,筑坝拦沙,决心把泥沙管住,不让它继续为害。

黄河有三十五条主要支流和千万条溪涧川沟,水力资源丰富。现在,黄河干流上已经建成了刘家峡、盐锅峡、八盘峡、青铜峡、三盛公、天桥、三门峡等七座大型水利枢纽工程,主要支流上也建起了一百多座中小型水电站,这些水电站的发电能力,已经超过了1949年全国的发电能力。其中,刘家峡水电站最大,发电能力是一百二十二万千瓦。现在,一座更大的水电站——龙羊峡水电站已建。

黄河流域过去是十年九旱的地方,两岸人民眼望着黄水白白流去,田地却得不到灌溉。现在已经建成了一百八十多处引水涵闸和提水工程,沿河各县都有了引黄灌溉工程。如今的黄河水顺着无数个闸门、渠道,乖乖地流进农田,为农业生产服务,灌溉面积由解放初期的一千二百万亩扩大到六千万亩。历史上多灾低产的黄河流域,正在改变着面貌。

我国人民根治海河的战斗取得了哪些成就?

海河是我国华北地区的主要水系之一,由北运河、永定河、大清河、子牙河、南运河五大河流及三百多条支流组成,流域范围包括北京、天津两市,河北省大部分,山东、山西、河南、内蒙古等省区的一部分,面积共约二十六点五万平方公里,山区、平原各占一半,人口七千多万,耕地一亿八千万亩。在旧社会,当地流传着一首民谣:“海河水,长又长,提起它来伤心肠,十年九载闹灾害,千家万户去逃荒。”

为什么海河“十年九载闹灾害”呢?

海河水系大多发源于太行山和黄土高原地区,进入平原以后,又沿着地势汇集到天津附近。整个水系好象一把大芭蕉扇斜摆在华北大地上,天津到大沽口的海河干流就是扇把,也是三百多条大小河道的出海口。过去,由于上游支流多,洪水量大,而中下游地势低洼,河道狭窄,每到夏季洪水暴发的时候,经常泛滥成灾。到了旱季,众多的河流只剩下干河床,又常使海河流域发生旱灾。许多年份常常是春旱秋涝,重复受灾。据记载,从公元1368年至1948年的五百八十年间,曾发生水灾三百八十七次,旱灾四百零七次。1939年的一次水灾,千里平原一片汪洋,淹没耕地达五千多万亩,洪水涌进天津市区,街道上水深二米,行舟达两个月之久。

新中国的诞生,给海河带来了新的生命。从解放初期起,党和政府就不断采取措施,对海河进行了许多治理,特别是在各大支流上先后兴建了官厅、岳城、岗南、密云等十几座大型水库,还有中小型水库一千五百多座。洪水暴涨时候,它们拦洪蓄水;到了旱季,就放水灌溉下游农田。1963年,毛主席发出了“一定要根治海河”的战斗号召。海河流域的广大群众,就象千百万愚公,在上游山区建水库,修梯田,植树造林,控制水土流失;在中下游开挖、疏浚了潮白新河、永定新河、独流减河、子牙新河、漳卫新河等二十多条骨干河道和一些较大支流,增加了八个入海口,免得洪水宣泄不畅,彻底改造了海河水系这把“大扇子”。在广阔的平原地区,他们打井修渠,治碱改土,改变了农业生产条件,提高了抗旱能力。农业生产有了较快的发展。

今日海河两岸人民欢唱:“海河水,长又长,红日高照闪金光。百万愚公战海河,千年水患要扫光。”


分享到: 0
点击收缩

在线客服

进步平台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