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号: ]什么是地热资源?
资料年份:
资料类别: 试题试卷
文件大小: 9216KB
所属地区: 江西
所属阶段:
年级: 八年级
学科: 地理
资料版本:
章:
节:
专题/考点:
作文类别:
二级分类:
三级分类:
分类: 高中其他
上传用户: 家教网0125
下载等级:所有用户
更新时间: 2021-5-10 17:41:56
下载次数:0
需要点数:0
审核状态: 未审核

 资料简介:


你见过从地下冒出来的热水吗?它们有的温度适中,手放进去不觉得烫,有的却有一百多度,还有的喷出来的是高温蒸汽。这就是人们通常说的温泉、热泉、沸泉、汽泉等。科学家把它们叫做“地热显示”。

大家都知道,地球内部的温度非常高,地心最热,温度竟有四千度到五千度;接近地壳的岩体,温度虽然降低了些,可是仍然是炽热的。有的地方,由于地壳活动比较剧烈,岩层产生了断裂。地下水顺着裂隙向下渗,遇到了炽热的岩体,就被“烧”热,甚至变成沸水或是水蒸气,仿佛地底下装着一台巨大无比的锅炉似的。

地下热水资源,是可以直接利用的天然热能,是一种新能源,不但可以用来洗澡、洗衣、取暖、加工农副产品,还可以用来发电。我国的地热资源丰富,从东北的长白山区,到西北的天山山麓,从丘陵起伏的东南沿海,到雄伟高峻的青藏高原,都有地热资源。

最近几年,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队,对西藏地区的地热资源进行了普查。普查证明,西藏地区几乎县县都有地热显示;全自治区的水热活动区不下六百处。在自治区南部狮泉河——雅鲁藏布江一带,地热活动类型很多,是世界上少见的。有间歇喷泉、水热爆炸泉,有笼罩着腾腾热气的汽泉和沸泉。各种热泉、温泉、碳酸泉和盐泉就更多了。在离拉萨市九十公里的羊八井,发现了我国大陆上第一个地热湿蒸汽田。这个热田里有面积近八千平方米、最深达十六米的热水湖,有同水热活动密切相关的硫磺矿,还有很多沸泉和喷汽孔、冒汽地面等,泉眼星罗棋布,到处涌水冒汽,一片热气腾腾的景象。在西藏西部的阿里地区,还发现了一处十多平方公里的巨大水热型热田。现在,羊八井热田的开发工作已大规模展开,在地下热库旁边建起了电站,用来为当地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服务。

西藏地区的地热资源为什么这样丰富呢?前面说过,在那些地壳活动比较剧烈的地区,便有生成地热资源的条件。在地球上,主要有两个带:一个叫环太平洋带,包括堪察加、日本、我国的台湾省、菲律宾、阿拉斯加、北美西海岸、中美诸国,以及南美西部等,另一个是地中海——喜马拉雅带,包括意大利、土耳其、伊朗,然后进入我国西藏,沿横断山折向南,到我国云南西部。在这两个地带,多地震和火山活动,地热资源也十分丰富。我国西藏地区和云南西部正好位于地中海——喜马拉雅地热带,地下岩浆活动剧烈,因此地热资源非常丰富。

古老的都江堰怎样日新月异?

四川盆地西部的岷江中游,有一个著名的水利工程——都江堰。它已经有二千二百多年的历史,是战国时代的李冰父子带领着人民修建的。

岷江从终年积雪的岷山发源,上游坡度很大,水流很急。一流到成都平原的灌县附近,地势突然平坦,流速减慢,大量的泥沙石块沉积下来,淤塞河道,常常造成洪水泛滥。另外,灌县城西南有座玉垒山,挡住了岷江的去路,使岷江以东的一大片地区无水灌溉。

都江堰工程十分浩大。工程的主要部分,一个是在灌县城外的玉垒山上,凿了一个口子,叫“宝瓶口”,为岷江打开通道;又在岷江江心修筑了一个分水鱼嘴,下接两条堤,把岷江分成内江和外江。外江是岷江的主流,下游修了许多渠道,既能灌溉,又能排洪,内江穿过宝瓶口,通过下游修建的走马河、蒲阳河、柏条河和千万条大小河道沟渠,组成一个纵横交错的扇形水网,自流灌溉成都平原上的大片农田。为了控制灌溉用水,在都江堰下游的内外两江之间,修了平水槽、飞沙堰,内江水量过多的时候,可以越过飞沙堰泄入外江。我国古代的水利工程技术水平,的确达到了很高的程度。二千二百多年来,这项工程一直发挥着巨大的灌溉效益,到清代还能灌溉农田三百万亩。到国民党统治时期,工程年久失修,灌溉面积下降到二百万亩。

解放以后,党和国家对都江堰的恢复和发展十分重视。1953年建成了“人民渠”,以后又打通了龙泉山,凿了七公里长的隧洞,建成了黑龙滩大型水库,整修了旧渠,开辟了六万多条新渠,使岷江水从平原流进了岗峦起伏的川中丘陵地区,灌溉面积扩大到八百多万亩。19744月,都江堰水利枢纽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外江节制闸胜利建成。这座高十二米、长一百零四米的钢筋混凝土大闸,电动节制水流,使都江堰在排洪、灌溉、运输和供水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今后,都江堰水利枢纽工程全部完成后,灌区面积将扩大到一千一百万亩,一个横越岷、沱、涪三江流域的水利工程,将以更加宏伟的规模出现在长江上游。

你知道我国南方的古运河在哪里?现在它有什么作用?

在广西壮旋自治区东北部的兴安县,长江支流湘江上游和珠江水系的桂江上游之间,有一条三十多公里长的古运河,这就是灵渠,也叫兴安运河或湘桂运河。

公元前214年,在秦始皇统一中国的过程中,有一路军队沿着湘江南下,到达现在广西境内的湘江源头。由于山岭阻隔,粮草难运,秦始皇命令他的军需官史禄,征集了几十万军民劈山开渠,把湘、桂两江上源连接起来。灵渠的开凿,对统一全国,沟通南北交通和开发岭南等,都起了重要作用。在历史上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灵渠一直是南北交往的要道。

灵渠的主要工程大致是这样的:在广西兴安县城东北,湘江的上源海洋河河道中,填土垒石,砌起一道“人”字形的拦河分水坝,拦腰截断海洋河,提高水位。堤坝前端形状象铧犁,称为铧嘴,铧嘴把河水分为两股:一股通过北渠流回湘江;一股进入南渠,连接桂江上游漓江。通常说的灵渠,就是指南渠。

灵渠开通以后,历代又不断增修,在渠道上添置船闸,使航行更为便利。元代京杭运河开通后,形成内河航运网,灵渠就显得更加重要了。那时候,可从广州乘船沿西江、桂江上行,进入灵渠,绕过铧嘴,经北渠入湘江,从湘江北上经长江转入京杭运河,穿过大半个中国,直达北京。两湖的大米、棉花,内地的各种手工业品,通过灵渠源源不断运到两广;两广的食盐、海产、山货等,也通过灵渠运往内地。灵渠对岭南贸易、经济、文化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解放以后,党和政府对这条运河极为重视,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造和建设,对灵渠原有渠道都进行了疏浚整治,还在灵渠两侧新修了三十六条、总长一百二十多公里长的大小渠道,建成了二十多座渡槽和三百一十个闸门,先后修建了支灵水库等工程,形成了一个以灵渠为骨干的灌溉网,灌溉着四万多亩田地。古老的航运河道灵渠改造成为以灌溉为主的渠道,使它焕发了青春,在农业生产上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分享到: 0
点击收缩

在线客服

进步平台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