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单元 地球上的大气
	 
	
		[知识要点]
	 
	
		一、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1、大气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1)大气是地球的保护层,使地球表面的热量变化不至于过剧烈,并使地表少受外来天体的撞击。 
 (2)大气是天气变化的物质基础,同时大气对水的循环、地表形态等都起着重大影响。 
 (3)大气是生物和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地球上一切生物的生命活动都离不开大气。
	 
	
		2、大气的组成及其作用
	 
	
		
			
				
					| 
						 
							成 分
						 
					 | 
					
						 
							含 量
						 
					 | 
					
						 
							作 用
						 
					 | 
				 
				
					| 
						 
							干洁 
空气
						 
					 | 
					
						 
							氮 
(N2)
						 
					 | 
					
						 
							约占78%
						 
					 | 
					
						 
							地球上生物体的基本成分
						 
					 | 
				 
				
					| 
						 
							氧 
(O2)
						 
					 | 
					
						 
							约占21%
						 
					 | 
					
						 
							一切生物维持生命必需的物质
						 
					 | 
				 
				
					| 
						 
							二氧化碳 
(CO2)
						 
					 | 
					
						 
							很少
						 
					 | 
					
						 
							植物光合作用的重要原料,对地面有保温作用
						 
					 | 
				 
				
					| 
						 
							臭氧 
(O3)
						 
					 | 
					
						 
							很少
						 
					 | 
					
						 
							大量吸收太阳紫外线辐射,保护地面生物免受紫外线伤害。
						 
					 | 
				 
				
					| 
						 
							水 汽
						 
					 | 
					
						 
							很少
						 
					 | 
					
						 
							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也能吸收地面辐射,起保温作用。
						 
					 | 
				 
				
					| 
						 
							固体杂质
						 
					 | 
					
						 
							很少
						 
					 | 
					
						 
							作为凝结核,促成水汽凝结
						 
					 | 
				 
			
		 
	 
	
		3、大气的垂直分层(见下面的图表)
	 
	
		
			
				
					| 
						 
							层次
						 
					 | 
					
						 
							高度
						 
					 | 
					
						 
							特点
						 
					 | 
					
						 
							形成原因
						 
					 | 
				 
				
					| 
						 
							对流层
						 
					 | 
					
						 
							①低纬17-18千米 
②中纬10-12千米 
③高纬度8-9千米
						 
					 | 
					
						 
							①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平均气温每上升100米,气温降低0.6℃ 
②空气对流运动显著 
③天气现象复杂多变
						 
					 | 
					
						 
							①对流层大气的热量直接来自地面,因此离地面愈高的大气,受热愈少,气温愈低 
②对流层上部冷下部热,有利于空气的对流运动
						 
					 | 
				 
				
					| 
						 
							平流层
						 
					 | 
					
						 
							从对流层顶到50-55千米高度的范围
						 
					 | 
					
						 
							①气温起初不随高度变化或变化很小,到30千米以上,气温随高度增加迅速上升 
②上部热,下部冷,大气稳定,不易形成对流,大多以水平运动为主。水汽含量极少,能见度好,天气晴朗,对高空飞行有利
						 
					 | 
					
						 
							平流层气温基本上不受地面的影响,到30千米以上,平流层中的臭氧层中的臭氧能大量吸收太阳紫外线而使气温升高
						 
					 | 
				 
				
					| 
						 
							中间层
						 
					 | 
					
						 
							从平流层顶到85千米高度的范围
						 
					 | 
					
						 
							①气温随高度增加而迅速降低 
②上部冷、下部暖,空气的垂直对流运动相当强烈,又称高空对流层
						 
					 | 
					
						 
							因为这一层几乎没有臭氧吸收太阳紫外线的缘故
						 
					 | 
				 
				
					| 
						 
							电离层
						 
					 | 
					
						 
							从中间层顶到800千米高度的范围
						 
					 | 
					
						 
							①气温随高度增加上升很快 
②大气处于高度电离状态
						 
					 | 
					
						 
							该层中的大气物质(主要是氧原子)吸收了所有波长小于0.175微米的太阳紫外线的缘故
						 
					 | 
				 
				
					| 
						 
							散逸层
						 
					 | 
					
						 
							电离层顶以上的大气
						 
					 | 
					
						 
							一些高速度运动的空气质点,经常散逸到星际空间去,是地球大气向星际空间过渡的层次
						 
					 | 
					
						 
							受地球引力场的束缚很弱
						 
					 | 
				 
			
		 
	 
	
		二、大气的热状况                        
	 
	
		1、太阳辐射
	 
	
		 (1)太阳辐射的概念:太阳源源不断地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放射能量,称为太阳辐射。它是地球上最主要的能量源泉。 
 (2)太阳辐射波长:太阳辐射的主要波长范围是0.15--4微米,包括红外线(大于0.76微米)、紫外线(小于0.4微米)和可见光(0.4-0.76微米)三部分。太阳辐射能主要集中在波长较短的可见光部分,因此太阳辐射又称为短波辐射。 
 (3)太阳辐射强度:1平方厘米的表面上,在1分钟内获得的太阳辐射能量叫太阳辐射强度。太阳高度角是影响太阳辐射强度的最主要因素。
	 
	
		2、大气的热力作用(见下面的图)
	 
	
		 
	 
	
		(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①吸收:臭氧吸收波长较短的太阳紫外线;水汽、二氧化碳吸收波长较长的太阳红外线 
 ②反射:云层和尘埃对太阳辐射进行反射。云层愈厚,云量愈多时,反射作用愈强 
 ③散射:以空气中的分子、尘埃、云滴等质点为中心向四面八方散射开来。散射改变了太阳辐射的方向,使一部分太阳辐射不能到达地面。 
(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①大气吸收太阳短波辐射能力很差,使大部分太阳辐射能透过大气射到地面。 
 ②大气吸收地面长波辐射的能力很强,从而能把地面放出的热量保存在大气中。 
 ③大气辐射除一部分射向宇宙空间外,大部分向下射回地面,称为大气逆辐射,这在一定程度上补偿了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
	 
	
		3、气温的时空分布
	 
	
		(1)气温的时间分布 
 ①气温的日变化
	 
	
		
			
				
					| 
						 
							时间
						 
					 | 
					
						 
							日出→正午
						 
					 | 
					
						 
							正午→14时左右
						 
					 | 
					
						 
							14时左右→日出前后
						 
					 | 
				 
				
					| 
						 
							太阳辐射强度
						 
					 | 
					
						 
							不断增强
						 
					 | 
					
						 
							开始减弱
						 
					 | 
					
						 
							继续减弱
						 
					 | 
				 
				
					| 
						 
							地面储存热量
						 
					 | 
					
						 
							不断增多
						 
					 | 
					
						 
							增多→盈余→亏损
						 
					 | 
					
						 
							继续亏损
						 
					 | 
				 
				
					| 
						 
							地面温度
						 
					 | 
					
						 
							不断增强
						 
					 | 
					
						 
							升高→13时达最大值→降低
						 
					 | 
					
						 
							不断降低
						 
					 | 
				 
				
					| 
						 
							地面辐射
						 
					 | 
					
						 
							不断增强
						 
					 | 
					
						 
							继续增强至13时达最大值→减弱
						 
					 | 
					
						 
							不断减弱
						 
					 | 
				 
				
					| 
						 
							气温
						 
					 | 
					
						 
							不断上升
						 
					 | 
					
						 
							继续上升至14时达最高值
						 
					 | 
					
						 
							不断下降,日出前后达到最低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