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招生目录导航
[编号: ]地球的内部圈层
资料年份:
资料类别: 课件
文件大小: 10752KB
所属地区: 山西
学科: 地理
分类:
上传用户: 家教网0125
下载等级:所有用户
更新时间: 2021-5-17 17:45:38
下载次数:0
需要点数:0
审核状态: 未审核

 资料简介: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

  1.划分内部圈层的依据

  (1)人们根据地震波传播速度在地球内部呈有规律的变化,来确定地球内部构造和物质状态。地震波是一种弹性波,它分为纵波(P)和横波(S)。纵波的传播速度较快,可以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传播;横波的传播速度较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它们的速度,都随着所通过物质的性质而有规律地变化。
  (2)地震波波速在一定深度发生突然变化的面叫做不连续面。地球内部有两个明显的不边连续的面,一个在地下平均33千米处(指大陆部分,大洋在地下平均6千米处),在这个不连续面下,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都明显增加,这个面叫莫覆面;另一个在地下2900千米深处,在这里纵波的传播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则完全消失,这个面叫做古登堡面。根据这两个不连续面,地球内部可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
  (3)内部圈层及其特征:

名称

  深度(千米)

        主 要 特 征

地壳

 

(1)由各种岩石组成
(2)
各地厚度不均,大陆地壳平均厚度33千米,海洋平均6千米,整个地壳平均厚度为17千米
(3)
可分为硅铝层和硅镁层

地 幔

上地幔

(1)自上而下,铁镁含量增加
(2)
上部(地下60-250400千米)有一软流层
(3)
地壳和软流层以上的上地幔,合称为岩石圈

下地幔

(1)铁镁含量继续增加
(2)
温度、压力、密度继续增加
(3)
呈可塑性固体

地核

外 核

(1)物质成分以铁镍为主
(2)
温度、压力、密度均很大

 接近液体

内 核

  固体

 
二.地壳的结构和物质组成
  1.结构特点
  (1)厚度不均:大陆地壳较厚,平均33千米;大洋地壳较薄,平均6千米。
  (2)双层结构:上层叫硅铝层,含硅铝较多,主要由比重较小的花岗岩类组成,在大洋地壳中很薄,甚至缺失(不连续分布);下层叫硅镁层,铝的成分减少,镁、铁成分增多,主要由比重较大的玄武岩类组成,在地壳中普遍存在。

  2.地壳中的矿物

矿物的概念

  地壳中的化学元素,在一定的地质条件下,结合成具有一定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的单质或化合物,就是矿物。

重要的造岩矿物

  常见的有石英、长石、云母、方解石等,可供冶炼提取金属的矿物有赤铁矿、黄铜矿等。

矿物的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

  各种矿物都有一定的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例如石英是由硅和氧组成的透明或半透明的矿物,硬度较大,常呈柱状、锥状晶体;食盐是由氯和钠组成的,它是无色透明的四方颗粒。也有些矿物,化学成分相同,由于内部原子排列不相同,形成了性质完全不同的矿物,例如金刚石和石墨,化学成分都是碳,但两者的性质截钛相反:金刚石是最硬的透明的矿物,石墨则是非常软的不透明的矿物。


分享到: 0
点击收缩

在线客服

进步平台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