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人口迁移
(1)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
①特点:A人口迁移规模小;B频率低
②迁移方向:这一时期我国人口的净迁出地区主要是辽宁、山东、上海和四川等省市,西藏为迁出和迁入持平地区,其余地区为人口净迁入地区。
③影响因素:A计划经济; B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 C政策限制农民进城
(2)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
①特点:A人口迁移日趋活跃;人口流动主要是自发性的;
B流动人口大量增加(目的:务工、经商、学习)
②迁移方向:一是从农村到城市,二是从内地到沿海城市和工矿地区。
③影响因素:
A.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使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入城市寻找就业机会。
B.1984年推出的允许农民进入小城镇落户的政策,为我国流动人口的大量涌入提供了契机。
C.城乡和地区之间巨大的收入差距是促使我国人口大量流动的最根本原因。
(3)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经济原因
(4)中国“民工潮”现象
①成因:A农村剩余劳动力多,经济收入低。B农村生态环境压力大。C农村劳动艰辛,文化落后。D农村剩余劳动力过多,就业压力大。E城市吸引力大,城乡或地区生产力发展不平衡,经济收入差距悬殊。F国家户籍制度改革为流动人口的大量涌现提供了机会。
②特点:A流动的经济定向:主要从山区流向平原,从农村流向城市,从贫困地区流向发达地区。四川、江西、安徽、贵州、湖南等地农业人口多的省是民工主要的输出地,上海、北京、广州等大城市和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是民工主要的输入地。B季节性流动以成年民工为主体,“外籍工人”以年轻人居多。C流动不稳定。D文化素质偏低。
③影响:
A利: a有效调整了劳动力资源的地区配置,促进了城市的繁荣和发展;
缓解了农村的就业压力和人地矛盾,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
B弊: a民工盲目无序的流动增加了社会治安和城市就业压力;b导致住房紧张、交通拥挤和生态环境恶化。
考点三、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
5、环境承载力(用来表示环境对人口的容量的限度)
(1)概念:指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2)衡量指标:人口数量。
6、环境人口容量
(1)概念: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环境人口容量,是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利用本地资源及其它资源、智力和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该国家或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2)特点:不确定性和相对确定性。
①不确定性;(现有资源总数并不确定,比如科技水平、地区开放程度及消费水平等不断变化,决定了环境人口容量的不确定性)
②相对确定性(具体时期内,假定制约因素保持不变(如技术水平、资源的基础和潜力相对稳定,以及人口消费水平变化不大)时,可对环境人口容量进行相对估计)
7、影响人口容量的因素:
(1)资源:正相关(资源是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资源越丰富,能供养的人口数量就越多。)
(2)科技发展水平:不确定 当多开发的资源>多需要的资源:正相关
(3)人口的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负相关
8、人口合理容量:
(1)概念:是指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
(2)特点:理想的、难以确定精确数值的“虚数”
(3)概念提出的意义:对于制定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的人口战略和人口政策有着重要的意义,进而影响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由于对合理健康的生活水平和促进可持续发展标准的认定,可能存在较多的主观因素,所以一个地区的人口合理容量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
考点四、地域文化对人口的影响
体;
mso-bidi-font-family:宋体'> 经济因素:世界各国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劳动力供求关系的地区差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