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招生目录导航
[编号: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资料年份:
资料类别: 课件
文件大小: 9216KB
所属地区: 西藏
学科: 地理
分类: 小学自主招生
上传用户: 家教网0125
下载等级:所有用户
更新时间: 2021-5-20 16:19:09
下载次数:0
需要点数:0
审核状态: 未审核

 资料简介: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第2课时)

[导入新课]

地球不停地自转,不仅使昼夜不断地交替,产生了地方时,而且还产生了一种地转偏向力。受这种力的影响,凡是在地球表面做水平运动的物体都要发生一定的偏转。

[讲授新课]

三、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板书)

(引导)物体在前进中怎样发生偏移呢?我们可以用下面的示意图来解释说明:


图中虚线表示水平运动物体的原始方向,实线表示偏转方向

通过观察、分析我们可以得出沿地表做水平方向运动的偏向规律: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不发生偏转。注意:一定是顺着物体前进方向。这就如同我们在马路上行走要遵守交通规则一样,一定要靠右行(北半球)

这种偏转现象对在地球表面做水平运动的物体都有一定影响,尤其是气流和水流表现得最为明显。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1.25——长江三角洲的发育情况。

(让学生思考分析或分组讨论,然后选代表发言,教师评价、归纳。)

(承转、过渡)前面我们已经说过,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是同时进行的,地球的运动产生了黄赤交角。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引起了太阳直射点的回归移动,使地表面获得的太阳光热因时因地而变化。这种变化的具体体现,就是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四、昼夜长短的变化(板书)

(先让学生读图1.26自己思考、分析,教师在黑板上绘出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图,并同时打出投影片)

(教师结合图示引导学生分析)

对于北半球来说,一年中昼夜长短的变化情况是有规律的:

夏半年(春分——秋分):昼长大于夜长

冬半年(秋分——春分):夜长大于昼长

北极圈以北地区夏至日有极昼,冬至日有极夜现象。

南半球的情况与北半球正好相反。

春、秋分日,全球各地昼、夜等长。

通过分析,可得出如下结论(可用投影片打出或板书归纳)

五、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板书)

(引导、分析)昼夜长短反映的是一个地方日照时间的长短,而正午太阳高度是某地一日内最大的太阳高度,不管这个地方能不能被太阳直射,都把中午12点的太阳高度作为一日内最大的太阳高度,它反映该地太阳辐射的强弱。接下来我们继续来分析图1.26,看三幅图中的P点正午太阳高度是怎样变化的?能否找出二分二至时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

(让学生思考、分析,教师提问、归纳)通过分析、归纳我们可以发现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是有一定规律的:

()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如每年夏至日(622日前后)这一天,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上,此日北回归线上的正午太阳高度为90°,夏至日这一天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就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同理,冬至日时正午太阳高度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春、秋分日,正午太阳高度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

[课堂小结]

本节我们学习了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重点难点较多,望同学们课后认真复习。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二 第3课时)

[导入新课]

同学们!前两节课我们学的内容不少,可能头绪很乱,我们现在来梳理一下(教师边板书归纳、边引导解释)

(承转)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就形成了四季,它的纬度变化规律就形成了五带。

[讲授新课]

六、四季和五带的划分

1.四季的划分(板书)

(导学)同学们,我们国家位于北半球,对于我们这个地方(教师可以学校所在地为例)来说,一年中何时白昼开始变长、太阳高度逐渐增大?一年中何时白昼达到最长、太阳高度(正午太阳高度)达最高值?一年中又在何时白昼达到最短(或黑夜达到最长)、太阳高度(或正午太阳高度)达最小值?昼夜长短和太阳高度的变化有什么规律?

(学生活动)

(学生分析、回答)我们这个地方(在北回归线以北的地区),每年从冬至(1222)以后,白昼逐渐开始增长,而黑夜逐渐变短,太阳高度(或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增大。到夏至日(622)这一天,白昼最长、黑夜最短,正午太阳高度也达到最大值。过了夏至日,白昼开始变短、黑夜逐渐延长,正午太阳高度也逐渐降低。到冬至日这一天,白昼达到最短、黑夜达到最长,正午太阳高度也达到了一年中的最小值。

(设问)它们的变化有什么规律呢?

(学生回答)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在一年中的变化规律与太阳直射点的回归移动规律是一致的。太阳直射点移到哪个半球,哪个半球的白昼就变长(昼长大于夜长),正午太阳高度就会逐渐增大(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而相反的那个半球,夜长大于昼长,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变小(达到一年中的最低值)

(教师)对!分析的很全面、深刻。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在一年中的这种变化规律,就是四季的变化。按照这种变化,对于一个地方来说,白昼最长、太阳高度最高的季节,就是一年中的夏季;相反,就是冬季;春、秋两季是冬夏的过渡季节。

然而,这是一种较传统的四季划分法,与各地实际气候的递变不一定符合。如在我国,尤其北方地区,是以二十四节气的四立来划分,把立春作为春天的开始。而此时在我国北方大地,还是数九寒天的隆冬时节,很难看到春天的景色。再比如立秋,此时正是烈日炎炎的三伏天,哪能像秋天呢。为了使季节划分与各地气候相符合,现在北温带的许多国家创立了一种按公历的月份来划分四季的方法,即:

春季——345

夏季——678

秋季——91011

冬季——1212

(承转)四季只是一种天文现象,在实际应用中还应结合各地的具体情况来具体分析。

2.五带的划分(板书)

这个问题学生在初中地理中已经有了一个初步的印象,教师可出示投影片或利用课本中1.28图让学生掌握两点:

(1)五带的界线和名称;

(2)各带阳光直射和极昼极夜状况。

(进一步启发、引导)从图中可看出:五带的界线是回归线和极圈,热带有阳光直射,寒带有极昼极夜。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五带的划分与黄赤交角有什么关系呢?

(提问、归纳)五带的划分以黄赤交角的大小为依据。目前南、北回归线的度数与黄赤交角的大小是一致的,而南、北极圈的度数正好是回归线(黄赤交角)的余角。如果黄赤交角发生变化,五带的范围也会随之变化。若黄赤交角变小时,热带、寒带均会变小,温带会增大;反之,黄赤交角变大时,热带、寒带都将变大,温带就变小了。

划分五带有什么意义呢?主要是为了进一步研究地球表面的地域分异规律。我们后边学到关于世界气候类型的划分、陆地自然带的划分,都是以五带作为基础的。

[课堂小结]


分享到: 0
点击收缩

在线客服

进步平台网
在线客服